手表是戴著的,所以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很重要,包括抗震性;手表的防震性能不僅僅指磕碰,還包括加速過載和沖擊,這是體育運動和生產活動中經常發(fā)生的情況。從鐘表到手表的演變,不僅僅是體積更小,更在于走時精度和抗干擾性的提升。它使用平衡輪,所以可以攜帶。但是古董鐘或者懷表都不是很精致,傷不起。外界的振動和沖擊很容易導致其擒縱機構與擺輪的配合出現(xiàn)問題。所以經過大約200年的改進,人們嘗試了各種擒縱形式,現(xiàn)代的手表基本都在使用杠桿擒縱。
錨式杠桿擒縱機構就是代表,它工作可靠只是因為它有兩點:(1)機構有牽引力,擒縱齒輪齒以一定角度切入擒縱叉的叉靴,會使擒縱叉的叉體緊貼限位釘而不動;(2)有安全設計。即使有外力能使擒縱叉移動,擒縱叉頭的安全釘與擺輪的下盤(安全盤)之間也有安全措施,會阻止擒縱叉進一步移動,使其在牽引力矩的作用下復位;還有一點就是擺輪的銷和擒縱叉的叉之間有保險。一旦超過兩者之間的差距,就會出現(xiàn)阻滯。簡而言之,擒縱叉不能脫離其正確位置。
但所有這些保險都不是萬無一失的。部分手表在劇烈震動的沖擊下依然存在問題。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問題是“倒擺”。所謂“反擺”,也叫“后擺”。這些都是常見的名字,真正的意思是擒縱叉離開了正確的位置,跳到了另一邊;它原來和擺輪是好兄弟,但在外界的干擾下,它和擺輪反目,瞬間背叛了擺輪。
能使擺輪遠離擒縱叉的振動力最強(多為表盤上6~12個字符方向的力),手表機芯中上下減震器會徑向移動,導致失去一個合理的保險間隙。比如擒縱叉,本來應該老老實實呆在左端,卻在外力作用下跳到右端,不受保險機構束縛。當擺輪向后擺動時,沒有反應。它轉圈的時候,應該是撞到了擒縱叉的內側,帶動了擒縱叉的運動,但是這次撞到了擒縱叉的外側,它就不能再進叉了。擒縱機構和震動系統(tǒng)不配合,是典型的“梗塞”,手表突然停了。
在手表的防震實驗中,還使用了3KG的沖擊錘(沖擊錘的臂長為50CM)撞擊手表,瞬間沖擊速度可達4.43m/s,這個實驗很厲害,但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沖擊可能比它還大。
手表有一個“后擺”的特點。無論怎么搖手表,連秒針都“不動”,屬于“死?!薄_@和手表一般的停是不一樣的。如果手表因一側停了,秒針至少可以走兩步或者來回擺動。如果是“背透式”手表,那么如果你不停地旋轉晃動手表,再看手表的擺輪,基本上是不會動的,或者只能朝一個方向輕微擺動。
修理手表的“后擺”是非常容易的。取下擺式夾板,重新戴上就可以解決了。屬于可以立即生效的那種。修表工最愛這份工作。但經常有“回擺”現(xiàn)象的腕表會引起注意??隙ㄊ乔芸v機構的安全間隙有問題。需要更換擒縱叉或檢查并縮小擒縱機構各點的安全間隙(主要是叉頭釘與安全盤之間)。